第二十二章 休问天下早晚清

为防止/百/度/转/码/无法阅读,请直接在浏览器中输入本站网址访问本站。

五月仲夏,随着夏侯渊飞马从济南折返,整个天下似乎一瞬间进入到了一个大和谐的时代……天下至强的公孙珣保持了一个谨慎的姿态,开始回身建设制度,而中原诸侯们也在公孙珣巨大的军政压力下,相互之间变得格外紧密起来。

使者往来不断,睢水盟约重新修订,曹孙为儿女互约为婚姻且不提,陶谦没有女儿,却也将自家妻族中最出色的一个女子嫁给了坐断淮南的刘备,是为甘夫人。

而值得一提的是,真正主持促成这场婚姻的不是别人,正是曹操亲父、故太尉曹嵩,其人早在曹操北上兖州之时,便不顾年长体胖,以刘备长辈身份亲自往来徐州、淮南,面见陶谦叙旧之余更是替刘备纳采、问名,甚至干脆出钱帮刘备完成了最重要的纳征之礼,这使得这场婚约在第三方见证下有了巨大的政治意义,而甘夫人也因此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政治地位。

相较而言,作为陪嫁来的妾室,陶谦別驾糜竺之妹,东海糜夫人不免矮了三头都不止。

中原四强就此连为一体,同进同退,又在汉室的大义下向公孙珣暂时保持了某种政治低态,以维持和平……一时间,好像之前从黄巾之乱开始的近八九年战乱就此消弭了一般。

百姓们,最起码是黄河流域的百姓们得以在生死边缘喘口粗气,而同样被战乱、瘟疫、饥馁、盗匪困扰了十来年的士子们也再度迎来了一个活跃期。

须知道,那些灾祸对谁都是公平的,盗匪或许还能勉强分辨你是不是个知名士子,然后只抢走你粮食留你性命,但饥荒和瘟疫绝不会高看你一眼,这八九年中不知道有多少世族名门如山阳王氏那般凋零到只有几个稚子尚存的地步,便是勉强维持住了局面的,公认的世族代表人家,如汝南袁氏,不也死的就只剩下袁术一个人吗?如颍川荀氏,不也先死了一半人,然后还有人接连不断去蹲董卓的大狱和公孙珣的边郡劳改队吗?

要知道,这可是昔日公族之首、世族代表,他们都如此,下面的人能好哪里去?

不过,等到局势稍微平稳下来,和普通百姓思索着趁着夏日去摘野果以待秋日不同,稍微得以喘息的士子们第一反应却是前途问题。

因为他们已经十多年没有正经的前途可言了。

平心而论,遇到一个如曹操、刘备、刘表这样善于挖掘人才的主来到自己家乡还好,最起码还能在州郡中出仕,可遇到陶谦这种你推辞一次就是看不起我,就得下大狱的主怎么说?遇到刘焉、贾龙、士燮、朱儁这种因为地域矛盾发展到直接开片的主又怎么说?遇到汉中张天师这种人又怎么说?

而陶谦、刘焉,甚至张天师都还算是好的,你要是万一摊到袁术这种跟全天下盗贼关系紧密的主,又去哪里说理去?

这不是开玩笑,袁术在南方折腾了四五年,除了势力从天下前三渐渐萎缩到如今要被孙坚反噬这一成就外,最大的一个奇葩成就就是得到了全天下盗匪的支持!

黑山贼当年就隔空支持过袁公路,白波贼当年也隔空支持过袁公路,豫州黄巾起势驱除孔伷的时候打的是后将军旗号,就连被刘备镇压下去的芍陂贼北上抢劫许褚老家的时候也是举着袁术扫荡豫州的大旗,更不要说南方那些江匪、湖匪了,这些人一旦跟被撵出交州盘踞江东的朱儁父子三人闹别扭,就要高举袁公路大旗!

甚至当公孙珣迅速进入青州后,在泰山周边活动的职业革命家于毒也撺掇着管亥改掉了卫将军的大旗,自称是后将军的亲密盟友……

说句不好听的,连公孙珣势力这么大的人想搞个新制度都要弯腰下来跟青州儒士装模作样的妥协一下,你袁公路开局那么好的地盘和势力,天天跟盗匪整在一起不说,为了维持奢侈生活还要连世族带豪强外加百姓一起劫掠,也难怪连自己同族都不愿意追随,转而去追随人家刘备了!

当然了,对于士子们而言,求仕是一件严肃的事情,尤其是还要考虑家族生存问题和事实上的地方割据,所以大多数人还是保持着一种谨慎姿态,以防落得去河套髡刑放羊的境地。但是对于求仕的前置条件,也就是求学而言,就没有那么多顾虑了……听闻朝廷在邺城建立一座大学,在关东地区广泛受到欢迎的古文经学正式成为官方认可的学说,同时经神郑玄接受征辟一举成为太常,在邺城主持教学与选材之事,不仅是河北,整个中原的士子都有些蠢蠢欲动。

“在下以为,卫将军诸多新政,除了分州一策外,其余皆是乱中救时之措,未必能长久,也未必就准备长久下去……多思无益!”

五月下旬,豫州沛国竹邑,睢水畔一处什么都要钱的‘义舍’,也就是曹洪家中开设的一处扼守睢水要道的客栈酒楼了,这一日晚间,因为世道渐平变得格外热闹,而其中背着包袱、赶着车子、带着书籍入住的士子们晚间高谈阔论的场景也是让不少年长之人有些感慨。

“足下这番话未免有些轻佻吧?”说话那人满口淮南口音,又是个勉强加冠独自出行的少年人,在淮北这中原腹地未免受到歧视,故其人忍不住出言参与讨论后,即刻有邻座餐后打牌的年轻士子扬声反驳。“不论别的,只看这卫将军端午日立法,随即这新制度的文告便以朝廷名义从各处同时发出,十余日内文告就贴到了这睢水,俨然是潜心勾勒许久,外交内政皆早有准备……仅凭此事便知,他是下定决心要行此新法的!”

“在下九江蒋干蒋子翼,兄台请了。”那年轻人听到有人辩驳,反而兴奋一时,当即操着淮南口音转身相对。

“原来是九江神童,在下汝南孟建孟公威,我身侧乃是颍川石韬石广元……呃……这位牌友也是颍川人,唤做徐庶徐元直。”那随口反驳之人,也就是孟建了,见到对方如此有礼,又是九江著名人物,也不得不和两个牌友一起放下动物牌,起身回礼。“一桌四面,三缺一……神童若是独自一人,不妨来此共桌。”

“神童之说不过是乡人吹捧,何足挂齿?此番出行,能见到诸位中原才俊,才是在下的荣幸。”蒋干一边接口,一边兀自直接端着自己的荨豆汤(绿豆汤)坐了过来,丝毫不认生。

话说,蒋干本就在淮南少年闻名,却居然不骄不躁,如此和气,反而让孟建等人反而有些不好意思。

故此,众人落座之后,一边重新洗牌,玩起了四人牌局,一边却又有些谨慎和礼貌的继续了刚才的话题。

“子翼之前所言,卫将军新政未必能长久,到底是何意?”稍倾片刻,未免尴尬,倒是石韬接过话题询问。

“之前公威兄误会了。”蒋干微笑而答,口齿明朗。“我非是说卫将军没有用心于新政,也不是怀疑他决心,而是说这些政策并非他个人新创,反而多取于旧政,以旧政昔日结果而言,这些注定只能用于一时……也就是天下离乱以及世间初定之时,再往后,到了天下太平之后,这些政策注定是难持续,或者是要改回来的!”

“愿闻其详。”那徐庶虽然年轻,却显得极为沉稳,始终一言不发,倒是孟建与石韬面面相觑后主动询问。

“其实,卫将军诸多新政策无外乎是三件事……一曰抑制豪强,开源求财,如去丁算入田赋,如三长制,如度田;二曰摒除清谈邀名之风,重整进仕之途,如去察举而许自投名剌,如设大学于邺城,如设科射策,考而出仕;三曰统一军政,如分州析郡,如文武九品分阶。”蒋干正色而答。“这些举措,也与卫将军未央宫前罪天下纷乱之责于灵帝、于世族、于豪强,如出一辙,不知诸位可以为然?”

“子翼论断精辟。”孟建点头称是……这本就是人尽皆知的事情。

“其中,抑制豪强就不必多说了。”蒋干见状继续正色而言。“前汉因豪强兼并土地太甚,民无立锥之地,以至于盗匪积聚数十万,赤眉绿林尽起,王莽亦趁势篡夺……当日世祖光武皇帝定天下后,有感于前汉之衰微,故此,一旦天下稍平,便强推度田之策,所以复定汉室一百八十载江山。而如今,天下情形何其类似,卫将军不顾一切重推此策,复加三长、去丁入田之策,只能说是理所而当然之余稍加强化而已。”

嘴上说着不必多说却长篇大论,唯独说的井井有条,众人也只好纷纷颔首。

“至于大学与科考一策,其实也早就有了。”蒋干见到众人倾听认真,便继续侃侃而谈。“诸位莫忘了本朝的太学与太学生制度,此制度起于世祖,兴于明帝……昔日太学生就学于洛阳太学,以名儒博士为师,设科射策,考而出仕,而如今卫将军设大学于邺城,以经神为总揽,设科射策,考而出仕,这不是一模一样吗?唯独兴复古文经学一事,堪称拨乱反正,稍有进步。”

众人旋即恍然……实际上,汉代很早就有考试选拔官员的惯例,而蒋干也只是知道后汉本朝的太学制度,却是不知道前汉就有了这种政策,从汉武帝开始就建立太学,每岁课选其中优秀子弟直接出仕,光武帝作为王莽时期的太学生,也只是重复旧时政策罢了。

“至于统一军政……”蒋干一声轻笑。“这就更不必多言了,自古以来,欲成大事者谁不得另起一番炉灶?”

周围人纷纷会意失笑。

但笑完之后,孟公威还是记得对方一开始的言语,便继续询问:“子翼明古博今,诸般政略来源随手拈来,可以你所言,这些政略不是正好吗?为何反而只能有分州一策长久?”

“这不是明摆着吗?”蒋干早料此问,低头喝了一口荨豆汤以润喉咙,便握牌而笑。“昔日世祖光武度田何其奋不顾身,以至于州郡俱反,功臣尽弃,然而光武之后度田之策依旧名存,却为何又落到如今卫将军不得不以刀兵复行的地步?须知,若非河北死了十万兵,何至于能行此策?而太学生盛大之时足有三万众,人人争为太学生,而如今为何又不见踪影,以至于欲出仕者不得不邀名清谈,坐而论道呢?想那崔季珪为卫将军所恶,固然有亲手杀旧友后迁怒之意,但其人边郡出身,军功而为天下辅政,何尝不是心中真的对这些世族名门厌弃至极呢?”

座中几人一时沉默,最后还是孟公威追问了半句:“为何?为何落地如今这种地步?”

“这是因为凡开国之初,主事之人多如你我一般,亲眼见往事弊端,所以能坚持本心,一往而无前,待到天下太平,权贵居安而自堕!唯独豪强积聚自生、世族累宦自成,什么制度又有什么用呢?”蒋干放下手中动物牌,摊手反问。“本朝度田之后,凡郡守两千石赴任,都以处置豪强而为干吏,然世祖之后,天下承平不过一百二三十载,豪强却反而越做越大,两千石反而渐渐无力,卫将军的度田难道能脱出此例?三长制度难道不会如乡亭一般为豪强所把持?而去丁入田之策难道不会因为吏员为豪强所制而形同虚设?”

听到这里,不仅位中几人,便是周围许多士子也都渐渐无声。

蒋干见状谈性更佳:“至于大学之政也是一样道理,本朝太学之政其实废于阉宦,于当是时而言,察举之制反而是救局之策,也正是靠着此策阻拦了阉宦无度。但到后来,你察我,我举你,一朝公族起势,门生故吏满天下,谁又愿意把位置让给他人呢?所以有二袁四世三公,借此煊赫一时,祸乱天下。而卫将军以设科射策为新制,谁来当主考官?既然有主考官总有门生一说吧?将来难道能真免去门生故吏满天下之言吗?至于九品之制,此时扔出,更是建制之时兼有平衡文武之意,将来天下定平,文武失衡,谁又能说的算呢?所以在下才说,唯独分州之策最佳……因为这么干,官位只会更多,唯独此事无人会反对的。”

众人哄笑一时。

“这么说,卫将军所为皆是无用了?”笑罢之后,倒是桌上那个一直沉默的年轻士子徐庶开口反问了一句。

“非是此意。”蒋干愈发失笑。“在下只是想说今日卫将军之新策,其实殊无新意而已,无外乎是其人比之世祖猛烈更胜,军威更胜,策略更强罢了……而昔日世祖光武能以那些旧策延炎汉一百八十载天命,卫将军此策难道还不能定个两三百年的天命吗?不瞒徐兄,在下此行正是要往邺城去看看能不能入大学的。”

周围人再度哄笑。

而孟公威干脆起身拱手称赞:“怪不得人家说九江蒋干,辨才独步江淮,确实精辟!”

‘义舍’堂中气氛愈发热闹起来。

话说,正如蒋干所言,虽然公孙珣借着军事胜利的威势推行了许多新政,但却未必就那么石破天惊,因为蒋干说的这些都是真的……即便是公孙大娘在了解了汉代的一些旧制度后也只能沉默。

但是蒋干的言语也完全受制于他的见识,未能窥破本质,或者说,他忽略了公孙珣一个很早就施行的‘仁政’。

实际上,真正从公孙珣本人的角度来说,他和他母亲公孙大娘研究讨论后隐藏的杀招不是别的,正是军屯、民屯聚田聚人,然后再解散屯田这个过程。

具体来说,从今年秋后,从幽州开始,公孙珣就要逐步解散军屯、民屯了,然后依照丁口给原屯民家庭授田,而这个过程还会在战后的冀州、营州、青州,以及本就空无一人的陕州那里重复一遍……而这个后世被称为‘均田制’的政策才是历史上秦汉旧制崩溃后,迷失了数百年终于转向隋唐制度的关键。

所有的三长制、大举度田,乃至于科举制度都发源于或者服务于这个政策,脱离了这个政策,这些制度不过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罢了,因为农业社会土地才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而土地的所有权才是一切制度,一切人与人关系的根本。

秦汉制度的崩溃,以及随后历史上五百年的迷茫时期,本质上是农村豪强兼并土地导致的恶果,与之相比,中上层阶级的固化倒像是一种由此引发的必然。

而这个政策的要害在于,田地为不属于私人所有,而是归天子所有,但老百姓可以在政治清明的时代根据自家丁口数量以户为单位接受政府的田产分配……换言之,土地所有权从豪强那里一分为二,向上划归天子,向下赋予与庶民,社会主流由此变成小自耕农,豪强在这个社会结构里将会渐渐丧失主导权。

当然,蒋干看不懂或者没注意也是理所当然的,因为这个政策隐秘的藏在了屯田制的背后,而屯田制又因为所有人都要填饱肚子,所以早早为天下诸侯所效仿……这种情形下,反而没人注意公孙珣的大规模屯田以及解散屯田了。

而且,蒋干的论调也不是完全错误,即便公孙珣完成了这个均田策,大地主也绝不会消失,政策也不会一劳永逸,更不是说后来的大地主会不再搞土地兼并,权贵不会腐化云云……但现在的问题是,秦汉制度确实已经走向了末期,历史上它从汉末开始一泄到底,花了五百年才摸索出了一个新制度,所以时代无论如何是需要一个新制度的,而这个新制度的腐朽与落后并不需要现在处于战乱中面对旧制度完全束手无策的人来讨论。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如果真能一举越过五百年的迷茫期,让天下直接进入下一个历史阶段,公孙珣母子就真的对得起天地良心了,而且到了眼下这个局势,恐怕还真不是不可能……毕竟,相比较于历史上完成这个过程的北魏而言,北魏的威势公孙珣未必没有,北魏能做的事情他也未必不能做,甚至北魏不能做的事情他也能做,北魏不能克服的困难他根本就没有。

而最关键的一点是,即便是从公孙大娘高屋建瓴的角度来看,隋唐之于秦汉,其实并没有什么太多生产力上的飞跃,真的就是制度上的重立……而已。

当然了,母子二人也没有那么纯粹和高尚……土地归‘天子’所有嘛,然后政府替‘天子’分配老百姓土地,而幽州的民屯一旦解散,这个老百姓到底是从谁手里获取土地的,不问自知。

所以,等这个制度完成以后,有些人不是天子也是天子了……这点,蒋干虽然不清楚,但言语中俨然也有了一些模糊的认识。

“真没想到,现在这些士子竟然如此有见识,却又如此大胆,也不怕我这个中原最大豪强出身之人下去砍了他,他们难道不知道我在此地驻扎吗?”侧耳听完楼下那个蒋干一番高谈阔论,义舍上层临窗以对睢水的房舍之中,堆满酒菜的几案之侧,却有一孔武有力之人摇头失笑,正是兖州名将李进李退之。

“我都不知道,他们如何知道?”坐在李进对面之人,乃是一名身材更加雄壮,腰间挂着青绶银印之人,却正是天下名将,涿郡张飞张益德。“再说了,这些士子年方加冠,几乎生长于乱世之中,生死之事看得多了,又有谁会怕什么呢?”

“这倒也是。”李进笑而捧樽言道。“且不论他们大不大胆,只是在下万万没想到,移镇至此居然让我恰好遇到益德……只以此论,足以浮一大白!”

张飞哈哈大笑,二人一起举樽对饮。

而满饮一樽之后,张益德不免好奇:“今日是友非敌,在下倒是着实疑惑,退之为何在此?”

“能为何?”李进摇头苦笑。“本不想在益德身前论及此事,却也避不过……我在此处,正与一事有关,便是适才楼下小子们所言的卫将军新政!”

张飞难得挑眉疑惑。

“是这样的。”李进干脆直言。“夏侯都尉折返兖州后,与曹将军言及历水陂一事,曹将军,还有主政兖州的那位荀氏文若先生,虽然对卫将军擅自分州建制,还有邺城立大学一事颇有言语,但对于度田等处置豪强的策略还是很以为然的……而我家正是兖州第一豪强之家,横跨三郡,户口数万,若不能度我家之田,此论便是可笑了。”

“退之自请来此的?”张飞粗中有细,心中微动。“以免为难……”

“既是自请,又是顺水推舟,也是奉命而为。”李进闻言愈发无奈。“自从我侄死于邯郸城下后,我大兄对我也颇有微词,之前在外统兵倒也罢了,此时回去见面不免尴尬,再加上曹将军是个仁义之人,还想用我……所以此次出镇,三分是曹将军与荀別驾的调虎离山之计,三分是大兄本就厌弃于我,还有三分乃是光明正大的政略,此处乃是曹公家乡旧处,他想让我趁着曹太尉人在徐州的机会趁机在此度田!”

张飞恍然大悟:“如此其实反而是好事!”

“于公于私皆是好事。”李进一声感叹,却又在张益德的目视之下转移了话题。“倒是益德,听人说你在端午前便已经封金取印而出走青州,不该早就回到淮南了吗,如何此时还在此处?”

“乃是归行途中,想起一事。”张飞闻言轻笑。“昔日淮南芍陂贼饥荒之时北上豫州,遇到了一个姓许的勇士,我行此处,又觉得无事,这便起了为我兄玄德招揽的心思,便专门去寻了许久……”

“可曾寻到?”

“去年便被你家曹将军征走了。”张飞不由摇头。“听说还一并去了长安,还在长安卫将军府与吕奉先比试了一番,据说马战落败,复又裸衣步战而胜,引得老夫人当场称赞为虎痴,并赐了锦衣。”

“可是腰大十围,身长八尺那个?”李进若有所思。“如此说来,我还见过……”

“不提他了。”张益德愈发摇头不止。“卫将军曾亲口所言,你家将军与我兄玄德俱能得人,像这种勇士,一旦入彀,便无可能再走,于是便又在豫州试图寻些其他人才带到淮南……不料忽然闻得我兄将为婚姻,不敢再耽搁,却不想在此正逢退之!”

李进欲言又止,却只是亲自为对方斟酒:“江湖奔波,今日且醉!明日一早,我送益德过睢水!”

“且醉!”张飞也昂然受酒。

二人一时痛饮不提,但未及喝个痛快,便为楼下喧哗声所扰……原来,竹邑城中得到紧急军情,去军营寻李进不见,一路找到此处,闻得李进在此与张飞饮酒,既不敢惊动,也不敢轻易离去,反而惊动了此处许多负笈远行的士子。

李进无奈,只能与张飞停下畅饮,一起起身下楼,安抚众士子、商贾之余,同时询问军情。

“回禀将军!”来人于灯火通明的堂中俯身匆匆而言。“襄阳刘表见孙将军攻势甚猛,起了唇亡齿寒之心,前几日忽然反复,与袁术停战不说,隐约有暗助袁公路举措……孙将军大怒之余,尽发汝南、颍川、南阳兵马,同时向兖州曹公处求援,曹公有令,汝南、颍川、南阳兵马俱全,无须真正出兵相助,只让将军稍作准备,分出些许兵马押送部分粮秣西行,同时通知睢水南侧刘豫州一方,请他从淮南侧击刘表!”

“知道了。”带着三分醉意的李进闻言居然不以为意,并直接与张飞稍作解释。“那位荀氏文若先生对此早有猜度,我也早有准备……而益德兄在此,更是为我省一番事了。”

同样有些许酒意的张飞摇头不止:“事情我是知道了,可我兄昔日能立足淮南,左倚陶徐州,右靠刘荆州,以他为人,未必会趁火打劫。”

“那荆襄之地可就要归孙破虏了。”可能确实是喝了几杯酒,李进便在义舍堂中随口而言。“刘表一书生,焉能制猛虎?怕是此番根本就是遂了孙破虏心意!若如此,我们曹公平白得兖州六郡,孙破虏横行江上,尊兄岂不是要落人之后了?”

张益德依旧摇头:“落人之后便落人之后,非义之战,焉能为之?”

“乱世之中,本就要刀兵相见,争夺天下,光持仁义没用吧?”李进愈发争辩。

“若是为了得天下而失了义气,反而更没用。”张飞昂然相对。“我兄既然已有立足之地,便不会轻易为此事,至于孙破虏,他自取荆襄便是。”

堂中士子、商贾早已知道二人身份,此时闻言听得都已经呆了,如何敢言,而一片寂静之中,李进缓缓颔首,也不再争辩……不过事情确实是大事,张飞还是要即刻渡过睢水往南岸刘备所握的那半个沛国而去的,于是二人不顾天黑便一起出门,准备渡河。

而走出门来,未及上马,却又闻得身后再度喧哗,原来,其中一个士子唤做徐庶徐元直的,因为兵役再起,而老母独留颍川,却是要与之前一起在南阳同学的石韬、孟建,以及新结识的蒋干就此分手,独自匆匆连夜往西北家中而去了。

而张飞见状却又翻身下马,叫来此人,将坐下马匹相让,倒是让徐庶感激不及,当场俯首称谢。

一番插曲过后,李、张方才并走睢水,往距离这义舍不远的渡口处一起登船……睢水不过淮河支流,夏日水涨也不过两三百步宽阔,须臾便已经到了对岸,而对岸亭舍中人接上张飞,李进却又顺势将自己专门带过河的河北骏马交与张飞……可临送上缰绳之后,却又一时迟疑。

“退之何意啊?”张飞不由失笑。“不舍得与我一匹马吗?”

“不是此意,我是不舍益德,江湖路远,一分南北,而兵戈复起,不知何日能再相见?”星河映于睢水,李进一面握着马缰迟疑,一面恳切而言。

“你我兵戈武士,大战之后能得一见,已经是畅怀之事了,又何须效小娘子态?”张飞愈发大笑。

“也罢。”李进干脆将手中缰绳送上。“酒后乘马,务必小心。”

“我在涿郡,宛如自幼生在马上。”张飞不以为然,便干脆翻身上马,然后便要在马上拱手告辞。

“益德!”李进见状,反而上前握住对方双手,旁边火把之下,面色愈见恳切。“之前在堂中有些话我不好当着那些嘴碎的士子而言,便是此时也有挑拨离间之意,可是我是真想提醒你……掌权之人,本心最是易变,你心中无私,天下景仰,可是你想过没有,若真有一日,你兄刘玄德行负义之事,你居于其下,该当如何?”

张飞沉默一时,却又缓缓而答:“我不信我兄会为此事。”

“可即便如此,有一件事情,却是躲不过去的!”李进毫不迟疑,继续言道。“卫将军居天下之半而行新政,俨然十年之内有志于天下,而你兄玄德以其弟之名坐断淮南,其实参与中原联盟,将来有一日,卫将军以天下大义并吞中原,而你兄长以一方诸侯防而守之,也算有义之战……你居于其中,何以自处?”

张飞闻言而笑:“退之,今日在义舍内,我听那些小子议论天下大势,只觉啰嗦,因为当日在邯郸城下,卫将军也曾在一次休沐之后入城醉酒,然后握我手议论……其人当时有言,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如此而已!”

李进心下震动难名。

而张益德却继续从容叙述:“当时卫将军问我,他是一定要在有生之年讨平天下的,只是益德还有玄德,到时候该怎么办呢?”

“你怎么答?”李退之一时回过神来,也是好奇。

“我说……君侯曾有言,当不负天下;我兄玄德有言,当不负君侯;我亦曾有言,当不负我兄,亦不负君侯……日月昭昭,人唯自爱,方以不负,两位的事情我不知道,但我张益德,绝不会作出负义之事,想来君侯与我兄也都不会让我去做负义之举的。”张飞看着李进缓缓而答。“于是君侯出兵东征,界桥伏盾之后,连将军号都未及想明白,便匆匆北归,却又在他将至青州之前,专门让人与我一振义将军印,以全我义气……退之,此虽乱世,但这天下间却不光只有权谋的,又或言,正当乱世,反而需要义气二字!你看看真正成事之人,是不是皆有一番英雄气?”

李进一时感叹,便要抽手:“是我小人之心了……”

“不是这样的。”张飞握其手继续言道。“我其实知道你的处境为难……在袁绍麾下持族兵自用为人所忌,于曹奋武麾下更添了一层降将身份,如今又为兄长所厌弃,而他们之所以都还用你乃是因为你还握有兵马,但是退之务必听我一言,无论如何,保全家族也好,将军节勇也罢,乱世之中无论如何当有所持,切不可为一时困境而自弃本心,真要是那样,便如草木一般可笑了。大丈夫生于世间,焉能如此?”

李进缓缓颔首,却是鼻中一酸,险些落下泪来……想他一心保全族人之余奋力而履一将之责,却屡屡遭疑,以至于沦落到后方押运粮草的地步,到了,竟然是数年内只萍水两见的一位故人知他难处。

当然,李退之到底是战场上的宿将,稍作调整,便稳下心来,然后后退数步,郑重一礼。而张飞见状也不再多言,他情知自己待人以宽,乃是公孙珣、刘备皆待他宽,以己推人,方至于此。

于是乎,便于星河之下,微微拱手,转身而去了。

……

“张飞与李进善,飞将南渡归刘备,进在睢水曰:‘君不负南北,然北强南众,南北一朝相争,君当何处?’飞笑曰:‘君名进退,若一日大势所趋,进退维谷,君当何名?’进不能答,飞遂曰:‘吾曾闻北面言,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此非人力所举,而足下与吾俱以匹夫生逢乱世,当持本心而已,一别南北,何问进退?’进大叹,渡水赠马大拜方归。”——《汉末英雄志》·王粲

  • 上一章
  •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下一章